石頭書是中國古代原始的書籍。即把文字刻在石頭上。
中文名石頭書存在時期中國古代起源東漢產生把文字刻在石頭上
它起源于東漢,而大的石頭書出于唐朝。中國現存的較早石刻文字,是唐初于陳倉(今陜西寶雞)發現的春秋時期10個石鼓上的刻文。唐朝時印刷術還不很發達,為避免人們在學習經書時傳抄錯誤,唐文宗下令將《詩經》《論語》等十二部儒家經書,刻成石經,立于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學內,供學員們抄錄、誦讀。當時共刻了114塊石板,計650252個字,筆畫工整,至今字跡還清晰完好。這一工程歷時七年,在唐文宗開成二年(837年)竣工,所以被稱為《開成石經》。清朝康熙年間,有人用九塊石板補刻了《孟子》一書,同開成石經放在一起,所以又稱十三經刻石
石雕石書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場所,如道路、廣場、公園、綠地、學校等處,它既可以單獨存在,又可以與建筑物結合在一起。石雕石書給我們帶來了遐想和樂趣,給我們帶來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:有時也可在空曠的場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。它主要是用于校園綠地的裝飾和美化。由于它的出現而使學校的景觀增加,豐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享受。




http://www.xenographicx.com